印度电影《调音师》的故事情节分析
我觉得这部电影用“钢琴师”更合适,因为整个情节与“调音师”没有太大。但这只是小细节,并不影响该电影的优秀品质。
毫无疑问,《调音师》的剧本写得非常棒,故事情节紧凑,结构严谨,冲突和悬念跌出,在长达两个小时里,紧紧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,给人留下深刻印象。
《调音师》的主情节是假扮盲人的男主角阿卡什无意之中目睹了一场凶杀案:一对偷情男女杀死了女方西米的丈夫。他本想报警,却发现警察局长竟然是凶手之一。此后,故事围绕主角躲避凶手追杀展开情节,揭示了人性的凶残与丑陋。
由于主情节的转折点(激励事件)发生在电影播放进度的大约四分之一处(开头三十分钟后),为了避免观众感觉拖沓或失去兴趣,故事还安排了一个次情节,既男主角爱上一家音乐酒吧老板的女儿苏菲。此外,导演把整个电影高潮的一部分作为开头:一名猎人在旷野中枪击一只兔子,但没有打中,留下一个没有结果的画面。这个悬念像一个钩子,吊起了观众的胃口,让他们保持继续观看的兴趣。
电影在最后十分钟左右的地方达到高潮,女主角西米在汽车后备箱中挣脱束缚,将准备出卖其眼角膜的狠毒医生杀死,并把变盲的男主角赶下汽车,在她将车掉回头,准备加速撞死钢琴师时,开头出现的那名猎人,在射击兔子时,子弹意外击中了开车过来的女主角,导致车毁人亡。这一事件揭示了恶人有恶报的主题思想。
影片达到高潮后急转直下,把镜头转向两年后的英国伦敦。钢琴师阿卡什曾经热恋过的酒吧老板女儿苏菲出现在一个广场,女男友告别后,意外发现一家酒吧的门口有那名盲人钢琴师表演的海报,原来阿卡什如愿来到了伦敦。女孩上前相认,钢琴师认出了他,并告诉他俩分手后发生在他身上的不幸事情。
结尾镜头是阿卡什告诉苏菲自己真瞎了,但分手后,却用拐杖打飞地上一个被人踩扁的易拉罐,表示他并没有瞎,只是无法原谅在他遇到麻烦时,女孩不施援手的冷漠行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