维生素K的来源与性质

作者: meilin
位于: 营养知识

最早发现缺少某种食物成分可致流血综合症,以后,分别从苜蓿和腐败的鱼中提得维生素K,并将绿叶植物中所得者称为维生素K1,由细菌腐败作用而得者称为维生素K2,并发现它们的主要结构是一个苯醌环,即2-甲基-1,4苯醌,以后又人工合成的维生素K,称为维生素K3、维生素K4以及其它天然提出品,统称为同效维生素

由于人的肠道细菌能合成维生素K,故人对维生素K的需要量极小,1-2毫克的维生素K即能医治大多数的维生素缺乏症,但其治疗剂量可随肝脏或肠道的疾患而有所不同。

维生素K1的天然来源是植物的绿叶或其它含叶绿素部分,因此维生素K1曾被称为叶绿醌,菠菜与苜蓿含有多量的维生素K,洋白菜、菜花、海藻与胡萝卜缨是维生素K的良好来源,黄豆油、西红柿、橙皮、桔子、肝脏、蛋黄、奶油中也含有维生素K,而种子、果、根(包括谷类、豆类、马铃薯、豌豆)等食物的含量则极少,米糠中的含量则较多。

牛奶中含维生素K的量为100D-G单位(Dam-Clavind单位),而人奶中仅为26DG单位,人类初乳中几乎不含维生素K,因此新生儿及早产儿容易患维生素K缺乏症。

各种同效维生素K都是甲萘醌的衍生物,维生素K1和维生素K2都有一个很长的侧链,维生素K1是浅黄色粘稠油,维生素K2是黄色结晶固体(熔点54摄氏度),两者均溶于油与各种脂肪溶剂中,维生素K对光敏感,因它有苯醌结构,能被皂化破坏之故。甲萘醌是黄色结晶(熔点106摄氏度),微溶于水,可溶于乙醇、乙醚、丙酮、冰乙酸及植物油中,对光敏感,也与其他醌一样具烧灼味,对粘膜有刺激性。

甲萘醌衍化成各种盐类后活性稍有下降,但溶解度加大,对消化道的刺激性减小,临床应用时可稍加大剂量,重要的衍化物有亚硫酸氢钠甲萘醌,称为维生素K3,为白色结晶性粉末,吸湿,易溶于水(1:2),微溶于乙醇,几不溶于醚或苯。乙酰甲苯醌则称为维生素K,亦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,熔点112-115摄氏度。几不溶于水,微溶于冷乙醇,能溶于沸乙醇(1:3.3)和乙酸中。